新疆大学探索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新模式
新疆大学瞄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关注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专题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迅速运用于政府需要与现实宣传,广泛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专题宣讲,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新模式,形成了特色,收到了实效。
坚持深入基层,扩大宣讲覆盖面。2011年9月至今,新疆大学共开展四个阶段的专题宣讲。第一阶段为校内学生宣讲阶段。2011年9月至12月,成立专家宣讲团,针对社会舆论中带有普遍性的、有关民族和宗教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全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专题宣讲,共宣讲36场。第二阶段为乌昌18所高校宣讲阶段。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要求,2012年2月,新疆大学专家宣讲团赴乌昌地区开展第二阶段的专题宣讲。在深入开展实地调研、不断充实宣讲稿的基础上,宣讲团在乌昌地区18所高等院校开展历时8天的专题宣讲,共宣讲36场,2万余名师生听取报告。第三阶段为南北疆教育系统宣讲阶段。自2012年4月起,新疆大学专家宣讲团赴各地州、县(市)教育系统,开展以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简称“三史”)为主题的宣讲,行程5400多公里,历时21天,圆满完成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克拉玛依共7个地州、11个县(市)以及8所高校66场宣讲活动,共有3万余人听取报告。第四阶段为校内教职工宣讲阶段。为进一步强化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2012年4月开始,新疆大学在教职员工中开展以“三史”为主题的宣讲,目前已经在3个校区开展了15场宣讲。
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专题宣讲成效显著。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新疆大学共开展了150余场专题宣讲活动。此次宣讲从校内走向校外,延伸到南北疆地区,听众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干部,中小学校长、德育干部、教师以及高校少数民族师生。为使专题宣讲更具针对性,新疆大学专家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收集鲜活素材,不断充实和完善宣讲内容。广大干部、师生普遍反映,宣讲活动很必要、很及时,选题好、方式好,通俗易懂、贴近实际,针对性、实效性强,对做好工作有很大帮助和促进。通过宣讲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师生的“科学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身份意识”,回答了大家关心的带有普遍性的思想认识问题,澄清了对宗教信仰的一些模糊认识,强化了自身的义务和责任。
狠抓备课环节,促进研用紧密互动。因宣讲主题涉及社会密切关注的有关民族、宗教的热点和敏感问题,为了保证思想的正确性、内容的针对性,新疆大学组织相关领域学有专长、声望较高的专家,成立集体备课组,抓住“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等几个影响宣讲实效性的关键问题,开展探索和改进,形成了“集体备课”、“理论备课”、“实践备课”、“师生互动”、“动态反馈”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促进“研用”紧密互动,提高宣讲效果。首先,主题来自于重点关注和实际调研。宣讲团专家深入实际调研,收集社会舆情,找出现实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并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掌握学生思想认识上最突出的思想问题和认识模糊问题。其次,抓好“理论备课”,研用密切互动。聚焦调研后梳理出来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集中专家力量,确定选题,审定教案,研讨理论难点,形成理论成果,然后把研究成果迅速运用于宣讲,充分实现了科学研究的现实转化。再其次,强化“实践备课”。新疆大学多次组织宣讲专家赴南疆喀什、和田等地开展调研,深入当地农村社区、厂矿企业、学校医院、居民家中等基层一线,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现场查看等方式,收集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宗教工作第一手资料,把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鲜活事例、生动实践、显著成绩,充实到宣讲中。
加强队伍建设,有力保障宣讲可持续性。新疆大学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更加主动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大需求,把科学研究同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展宣教活动结合起来。此外,新疆大学按照“能讲、会讲、敢讲、善讲”的要求,确立以下三大标准,遴选和建立一支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政府需要、开展针对性宣讲的高水平队伍。一是政治上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二是理论功底深厚,学术造诣高,在民族学、宗教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领域有所建树,既能很好地驾驭复杂理论问题,又深入了解掌握现实社会思想动态及学生真实想法;三是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和知名度,在校内外具有影响力和信服力。此外,在集体备课和宣讲传帮带过程中,尤其注重对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的青年学者的培养,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储备,推动宣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