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2003年教育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启动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立项40项左右,资助额度30万至80万元,自实施以来已累计立项422项,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成为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重大攻关项目按照“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严格管理,铸造精品”的要求组织实施,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管理模式。首先,注重选题征集和遴选。面向全国高校、有关研究机构、中央及国务院各部委广泛征集选题,由教育部社科委委员进行差额遴选,产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急需研究的招标课题。其次,把好立项关。面向全国高校公开招标,按照公平公正、质量第一、简洁高效的原则,进行“通讯初选和会议答辩”两轮评审,邀请高校系统内外的高水平学者和有关实务部门的负责同志担任评审专家,评选出最能胜任课题研究的投标者。再其次,加强全程管理。从项目开题到中期检查,最后到成果鉴定,加强全程跟踪管理,确保各项目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几年来,重大攻关项目以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为党和政府咨询决策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服务作为重点目标,集合高校内外优秀研究团队和顶尖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关,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实力和服务水平,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7年以来,陆续有129个项目通过了成果鉴定,一批填补学术空白的优秀成果脱颖而出。重大攻关项目的最终成果统一装帧出版,2009年9月教育部召开了首批34项重大攻关项目成果出版座谈会,取得了良好反响。
2012年度重大攻关项目招标继续受到高校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共有108所高校的255个课题组参加投标。经组织专家评审和面向社会公示,最终有37所高校的48个课题组中标。今年的重大攻关项目继续集中了一批高水平专家,研究团队总体实力居相关领域领先地位,有望产生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成果,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有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研究更加突出。
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重点支持一批对文化传承创新、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红色文化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研究”等14个与文化相关研究项目获得立项,占立项总数的29%。
二是围绕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应用对策研究的时效性、针对性更加突出。
重大攻关项目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点扶持立足实践、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一批由国家部委和高校专家推荐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对策研究获得立项,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机制创新与政策体系研究”、“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统计指标体系研究”、“我国外汇储备的科学管理及运用战略问题研究”等,共计8项,占立项总数的17%。
三是围绕“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以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服务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教育类研究课题更加深入。
服务于“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围绕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问题,连续多年集中设立了一批教育类的重大攻关项目。今年,继续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任务和难点问题,以及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设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研究”、“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等8个项目,占立项总数的17%,涉及德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廉政文化建设等研究领域。
四是一批地方高校、行业特色型高校在竞标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地方高校和其他部委所属的行业特色型高校,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和优势特色,整合优势研究力量,凝练特色研究方向,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今年获得立项的37所高校中,地方院校和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有14所,占总数的37.8%,在一些特色研究领域显示出较强的研究实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27日